“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2020年9月,国家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碳”或“30 60”。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这体现了我国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决心。而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力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推广和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新能源发电技术也应运而生。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两个概念中,“碳达峰”相对更好理解和单一,而“碳中和”则更加深刻和多元。要想实现“碳中和”,广义上来说有 2 种路径:一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去除温室气体,总体思路是在温室气体排放后尽可能地对其进行弥补和中和,例如碳补偿;二是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风力发电就是一种清洁无公害的可再生能源。
2019 年水电、光伏和风电发电量占全球发电量提升至 23.6%,同比提升 1.0 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72%,其中约 90%来自光伏和风电,全球能源消费增量已经从“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而伴随2021年的开始,一个波澜壮阔的“二十年代”徐徐开启。未来十年,我们将见证新能源的崛起,化石能源的衰落。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计到2050年,为了实现碳中和,全球需要在清洁能源领域累计投资130万亿美元,这些资金大部分将投向风电和光伏相关领域。2020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设备容量220058万千瓦,同比增长9.5%。其中,风电为28153万千瓦,同比增长34.6%,是几种新能源中装机增长最亮眼的,我国丰富的风力资源是风电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说越早进入风电领域越能更早享受政策红利。
中国风电从2006年起算历经十余载,已稳居全球风电第一装机大国。经历市场的风云变幻浮浮沉沉后,风电企业在市场角逐中也历经了大浪淘沙的洗礼,格局也愈发集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宝押向新能源,除了情怀,更多的因素是源于以风电、光伏为首的新能源竞争力越来越强。在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推动下,风电已经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能源之一。
十几年来,中国的风电技术不断进步,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了单机容量向兆瓦级的跨越发展,研发设计和制造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迅速缩小,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的技术能力迅速提高,但其中的主控系统和变桨系统仍基本依靠进口。疫情导致进出口通道受阻,国内风电产业链“卡脖子”的问题愈发明显。
2014年成立的深圳市众城卓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城卓越)很早就开始在风电领域布局,从最初的主要产品为面向风电领域的锂电池、超级电容等储能产品,之后一两年,陆续推出了分体式变桨伺服驱动器、集成式变桨伺服驱动器并实现了批量供应。在稳定风电市场的基础上,2017年,众城卓越开始向工业自动化领域拓展,先后推出了通用变频器、视觉检测系统、高性能伺服驱动器等产品,多条产品线同时发力。
众城卓越一直立志于对“卡脖子”的进口技术、进口器件进行研发和替代,经过六七年的发展,产品逐渐扩展到伺服驱动器、变频器、偏航、电机等,广泛应用于风电、储能、传动、工业智能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在风电领域,高可靠性的变桨伺服驱动器及成套控制系统让众城卓越在业内颇负盛名。
在2020年,众城卓越重新调整公司的发展路线,再次聚焦到新能源产品线上。从风力发电的核心驱动出发,不断覆盖新能源行业电力电子技术相关的领域,最终实现“新能源行业的整网解决方案”的发展路线。
虽然从价值角度而言,电气产品占风机总造价的比例并不高,仅为10%左右,但是变桨伺服驱动器决定了风力发电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以说主控和变桨驱动产品是风力发电机的大脑和心脏,是非常核心的部分。
例如针对海上风电遇到的高盐雾、高湿度、运维难的问题,众城卓越还专门定制化开发了高性能伺服驱动器。风电变桨专用的PDC系列集成一体化驱动器具可靠性高、防护等级高等特性,集成了充电器、24V 电源、抱闸、温度采集等模块,使变桨系统更加容易设计和更加可靠。这些都完美解决了风电行业长期被“卡脖子”的技术的掣肘。
“众智成城,卓尔飞越”,这不仅是众城卓越对自身的期许,更是对中国未来双碳目标达成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