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焦灼的海上风电

元一能源
关注

其次是施工设备的造价,目前一条施工船的造价成本仍普遍在5-7个亿左右。这还是在我国海上风电安装船的设计建造能力不断提升,并且在起重机、升降系统、海水塔等核心设备也逐步能够实现了国产化情况下。

最后是国内在这一领域仍处于技术积累阶段,比如当下比较受企业的青睐是同时具备浮吊和自航自升式平台且拥有打桩和吊装的能力的风电安装船。但国内早期一些风电安装船没有打桩设备,还有一部分安装船的自升式起重平台已经落伍,不仅吊装吨位满足不了当下的实际,还存在操作不够灵活方便等弊病。

另外,单机容量大型化的同时,必然将对海上风电的施工装备、施工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要求海工企业不断跟随新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

长远来看,只有在这些需求传到末端,引得众多造船企业投入这片蓝海,形成规模化,批量化,单位造价才能呈大幅下降得趋势。更何况,抢装过后这一环节的成本必然将有所回落。且因为市场够大,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因此这一环节还是有潜力可挖的。

出路在何方?

正如我们上文所强调的,国内在海上风电的发展历史不过数年,无论是海上风机制造的上下游,还是海上船舶、海上凿岩等海上施工产业链条都尚未完备,薄弱的产业链难以做到彻底的平价上网。

因此,当下重点仍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以上的目标,尽快降低度电成本,包括设备成本、施工成本等。

此外,科学规划、抱团发展、消除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弊病、扩展产业链上下游等也将成为降低海上风电造价的有力手段。

近日金风科技牵头地方政府和设计研究院三方组成大丰海上风电产业生态圈、去年上海电气牵头国内20多家上下游企业成立汕头海上风电产业联盟,以及三峡在福建打造的海上风电产业园,都是有效的对整个产业价值链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抱团实现降本增效一个积极措施。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表示,在此前风电开发过程中,由于产业链上各方的诉求不一,往往一个项目的整合、协调存在着诸多问题,一片海域内相邻的多个项目之间更是如此。如果可以统一规划输电线路、铺设海缆、联合运维等,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开支,在以后的远海项目开发上将体现的更加明显。

日前在2020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就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强化对海上风电的顶层设计,在落实“放管服”的同时,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形成海上风电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化滚动开发态势;并推动海上风电逐渐向深海、远海方向发展,同一基地归由一个开发主体开发;比照欧洲,由电网统一负责外送电力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

另外,海上风电+牧场、海上风电+制氢也是诸多行业人士推崇的进一步降低成本的转型技术路线之一。这些产业可以通过采取与水产养殖、制氢等产业相结合进一步扩展其下游产业链来提高海上风电的收益。目前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都有类似建设。我国广东、山东等地也在当地“十四五”能源规划中做出了布局。

国补取消已成定局,“靴子”彻底落地后,产业链各方对此也多有探讨,海上风电无论是于能源转型而言还是经济发展前景而言都是前景广阔,当下所需的也无非是扶上马,送一程而已。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